发布时间:2018-07-17  |  【打印】 【关闭

   窗外雨声淅沥。唤起我对雨的追忆与遐思。

   北京一冬天就没有下一场像样的雨雪,春天也是旱情严重,不仅农作物受到影响,而且水库的存水下降,直接威胁到广大居民的生活用水,所以入夏以来,不断下了些雨,虽然市区下的不大,但也缓解了人们的焦虑情绪。有时看到南方许多省市暴雨成灾,既羡慕,也同情,毕竟水火无情,总有许多人受到灾难。政府也在为防洪抗洪做准备。想想我们中华大地,几千年一直有洪水为患,从大禹治水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有时我在想,人定胜天,我们对大自然就束手无策吗?

   我开始认识到雨的重要性是从私塾背诵苏轼的《喜雨亭记》开始的,记得老师曾经讲过这篇散文的来历。北宋文豪苏轼到凤翔当太守,当地久旱不雨,群众万分焦急。忽然连下三次大雨,特别最后连下三天,旱象解除,无不额手称庆。正巧苏轼官邸的亭子同日建成,于是为纪念这一喜庆,苏轼将亭子命名为喜雨亭。在描写这一情景时,苏轼写到:“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怍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他还认为:“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栗。”这说明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是雨。下珠下玉都不管用。这里反映他为国为民的情怀。

   在人生的历程中,总不免要遇到风霜雨雪 ,这是大自然的安排,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当然毫不例外。在我的记忆中,有那温馨的雨,有那清凉的雨,有那迷人的雨,也有那恼人的雨和恐怖的雨。既有和风细雨,也有狂风暴雨。我想这就是人生体验。

   回忆我的幸福童年,我们家有个小花园,虽然只有一亩多地,但很精致,有假山,有亭台,有竹林,有四时不谢的花木。每当南方的梅雨季节来临,我总喜欢坐在亭子里看书。这时雨打芭蕉的美妙音响令我陶醉。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情景会再现。难怪广东音乐中的《雨打芭蕉》非常悦耳,受人喜欢。芭蕉在南方很普遍。叶子宽大挺拔,所以雨点落在不同位置就会发出不同音响。芭蕉在北方只有暖房里才能生长,而且长得不太旺盛。北方的雨点打在窗户玻璃上,滴滴答答很恼人,没有一点诗意。

   记得好像是徐志摩写过一首诗,赞美一位姑娘在打着杭州的花伞在南方雨巷中缓行的背影,这的确是一幅美丽的画图,显示出自然和青春的和谐美,非常动人。后来我看到舞台上用这一题材表演了精彩的傘舞。

   我有幸没有经历过洪水灾害,只在影视上看到过那悲惨的灾难。每年忙着防洪,每年都有洪水为患。毁掉多少庄稼和房屋,甚至生命。我们科研所的同志们曾经参加过一次体育馆路上的救灾活动,那是一家维修自行车的棚户,住在低洼的地方。一场大雨,把他们家灌满了雨水,我们去抢救他们的家俱和衣物。这也够惨的。须知在世界上许多严重的水灾区,多少生命财产毁于一旦,付之东流。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只有一次遇到狂风暴雨。那是在河南安阳下放劳动期间,大概在1959年夏天。我从跃进农场到安阳市办事。下午回农场时,有人说今天有大暴雨,最好明天回去。可是我们农场有纪律,不许在外过夜,所以我就硬着头皮回去了。城里距离农场有 30华里,一般要走3个小时.我刚走了不到一个小时,忽然天色暗了下来,接着就是无边无际的狂风,雷电交加,瓢泼大雨从天而降。这时我正走在一片无边无垠的庄稼地,两侧是高高的玉米和高梁,前不巴村,后不巴店。连东南西北都分辨不出来。不一会儿,田埂成了水渠,我就在水中艰难地行走。这时天更暗了下来,我的衣服湿透了,背包也湿了,手电也不亮了。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情况下,唯一的照明是闪电。风在呼啸,雷电交加,滂沱大雨,下个不停,这时我非常害怕,也非常恐惧,心想这下子可能要葬身在荒郊野外了。我就晕头转向地毫无目的地继续往前走,雨势小了一些,忽然发现远处有一盏灯光。我想这下子可以获救了。走近一看是个牲口棚,我一推门,一位老大爷吓了一跳。我不但是落汤鸡,全身泥浆,像个水鬼。他不许我进屋,马上带我到大队部。我说明情况,他们和农场取得联系,证明我是农场的下放干部才放我回去。但他们告诉我,我走了回头路,这里快进城了。天哪!这不是天大的笑话,所幸月亮出来了,我沿着河提往前走,到农场天都快亮了。

   这次经历算不了什么,但对我来说是一次可贵的人生体验。回想起来仍然心有余悸,终身难忘。

   最后,我想讲一个鲜为人知的雨的故事。大概在1953年8月天,就在建军节前后,波兰男子篮球队来访,首战八一篮球队。中央和部队首长都非常重视,当时北京没有适合的篮球场,于是在先农坛临时压了一块地,同时用蓆棚搭成主席台。那天朱老总、贺老总、陈老总和萧华同志都去了。我陪波兰卫生部长在看台上当翻译。比赛开始了,新压的场地还凑合,不料10分钟后,天忽然阴沉下来,接着雷电交加,大雨滂沱而至,场地成了滑冰场,球是赛不下去了。主席台也漏雨,于是贺老总首先发话了:“格老子这怎么行?堂堂首都没有个像样的体育馆。”朱老总完全附议:“咱们从坦克师调钢材,请苏联专家帮助设计,一年之内建成。”大家都同意。就这样,北京体育舘在1954年落成。一场雨下出一个体育馆也是体育界的佳话。

   雨,在一定意义上是生命的源泉,我们一生中总会遇到多少风雨。但是如果我们看到自然界哪有不经风雨就能成长的,这是自然造化,也是规律,我们只有迎着风雨向前走,才能达到新的境界,锻炼得坚强,成有一个有用之才。

   窗外淅沥的雨声下个不停,啊!这对秋收太好了,看样子今年又是一个丰收的年成。

作者:熊斗寅 离退休老干部

版权所有 ©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京ICP备13023979号-3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11号 邮编:100061 电话:010-87182527 传真:010-87182600
技术支持:青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