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体育总局科研所”,英文简称CISS)创建于1958年,是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科技部保留和发展的国家级、多学科、综合性的社会公益类体育科研事业单位。
主要任务是引领和推动我国体育科技事业发展,把握国际体育科学前沿领域和未来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以国民体质监测和健身方法研究、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研究、体育政策研究、体育工程技术研究等领域为主要方向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我国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科技支持和服务。
具体职责是开展群众体育的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开展竞技体育的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开展体育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开展体育工程学相关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工作,进行学位教育、全国体育科技人才业务培训和资格审定工作,组织出版《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等学术期刊和体育科技出版物;促进体育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有效转化,负责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的日常工作,开展体育科技宣传和科普工作,承担国家和总局下达的其他任务。
体育总局科研所现有国民体质研究中心、科学健身与健康促进研究中心、运动训练研究中心、运动心理与生物力学研究中心、运动生物科学研究中心、运动康复与体能训练研究中心、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体育工程研究中心等8个研究中心和1个综合测试与实验中心,3个创新中心,拥有“运动训练监控重点实验室”和“运动心理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
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的日常办事机构挂靠在体育总局科研所。另外,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质研究分会、运动生物力学分会、生理生化分会和体育仪器器材分会也挂靠在这里。
体育总局科研所编辑出版中国体育科学领域内具有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体育科学》和《中国体育科技》。
体育总局科研所现有在职职工126人,其中科技人员95人,具有正高职称30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32%,副高职称23人,占24%,博士学位54人,占57%,硕士学位25人,占26%,平均年龄42岁,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6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总局中青年专业技术百人计划培养对象16人。中层干部36人。另外,还有项目聘用人员44人,博士后工作站3人。迄今为止,已有4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体育总局科研所现有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医学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已经培养出200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目前我所有40名硕士研究生导师,其中体育人文社会学导师5人;运动人体科学导师22人;体育教育训练学导师6人;运动医学导师7人。
体育总局科研所建所60多年来,重点围绕增强人民体质和提高我国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开展了全方位、多层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的部委级以上各类科技成果418项。其中,作为第一承担单位和第一承担人的成果有503项,包括: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国家科委、国防科委发明奖2项;国家体委科技成果奖12项;国家体育总局(体委)体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1项、二等奖36项、三等奖64项、四等奖51项;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及软科学奖7项;国家体育总局(体委)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工作奖一等奖21项、二等奖22项、三等奖59项;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9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17项;以及美国骨科学会优秀论文奖、第八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青年学者优秀论文奖、国际奥委会主席体育科学荣誉提名奖和第27届FIMS世界运动医学会议“最佳墙报论文奖”等。
近10年,合计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 863计划、国家科技基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等重大研究项目661项,获得研究经费1.21亿元,人均科研经费约每人每年20万元。
对外交流与合作:体育总局科研所积极开拓对外合作与交流,现已与德国、韩国、芬兰、奥地利、白俄罗斯、美国、日本、俄罗斯、英国、乌拉圭、南非、新加坡、澳大利亚、古巴等国家的体育科研机构或高校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
积极发挥体育科技的引领作用,动员全国科技力量进行综合性科学研究和联合攻关,注重与中科院、社科院、军科院、中国气象局、中国航天集团等科技机构合作,建立了跨学科、多行业、多层次联合攻关的模式。
我所自2008年以来,所投入在研究生培养的经费每年达到50万元左右,硕士生生活费每月1200元。在学位论文投入方面,研究生毕业论文投入经费每人10万元左右,论文质量较高,抽查合格率100%。
实验室条件:我所建立了心理重点实验室和运动训练与监控重点实验室。目前我所20万-50万设备有80件;50万元-100万元设备26件;100万元-200万元设备6件、200万元以上设备1件。目前我所科研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额达到1.33亿元,优良的实验条件是我们研究生学习研究的重要物质保障。